11月26日,“‘链’上昌吉·融入丝路”“聚链共赢 昌煤准行”昌吉州煤炭交易大会在昌吉召开,来自州内外煤炭企业、电力生产企业、行业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商煤炭产业发展大计,共谋合作共赢新路径。会上,煤炭领域行业专家、煤炭贸易和运输企业等代表分别围绕煤炭领域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多能融合的现代能源化工体系、保障煤炭运力举措、深化合作等方面进行发言,旨在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推动昌吉州煤炭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能源化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殷娇: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在我国总体国家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新疆能源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显著。截至2024年,新疆原煤产量达5.41亿吨,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主要产煤省份首位,“疆煤外运”达到1.4亿吨,新疆在国家煤炭资源可靠供应和战略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新疆已探明石油资源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资源量居全国第二位。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40%,位居全国第一;风能资源总储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15.4%,位居全国第二。在资源富集的同时,新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发展机遇。
在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相关单位的共同推动下,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正式成立。依托哈密、准东等地区的产业基础,初步构建了覆盖煤、碳、油、气、电、热、化工等多能融合的产业链,并规划设计了五大研究方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与新疆持续深化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能源领域多能融合技术合作项目,有力推动了新疆产业经济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将加快推进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与多能融合创新中试示范基地的建设,合作共建多能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同时,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国家智库”的优势,积极开展重大决策咨询、学术交流与人才互动等活动,为新疆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助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增国:
建校116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始终秉承“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使命,长期致力于服务西部、支援边疆。2020年,我们联合新疆大学、新疆工程学院在乌鲁木齐设立西部能源研究院,深度参与南疆煤矿智能化改造、北疆矿区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2023年,与新疆应急管理厅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矿山安全风险防控。此外,学校每年为新疆输送百余名毕业生,许多人已成长为当地能源战线的骨干力量。
本次大会精准聚焦“产、运、需”三大环节,打通环节堵点、搭建对接平台,促进合作签约,意义重大。中国矿业大学愿以此为契机,深化与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合作:
一是加快科技赋能,助力“智慧准东”建设。依托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西部能源研究院等平台,推动5G+智能矿山、无人运输、数字孪生等技术融入现有开采体系,提升安全与生产效率。
二是推动绿色转型,共建“零碳矿区”样板。聚焦煤炭开采全过程减碳、矿区生态修复、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探索“开采—利用—修复—再生”一体化路径,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共育“新质人才”队伍。针对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需求,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班、工程师班等,定向输送懂技术、善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中国矿业大学愿与昌吉州携手,共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共同书写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副主任牛峰:
乌铁集团在国铁集团党组、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能源安全”的工作部署,统筹安全与发展,持续深化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路网和通道能力补强,不断提升运输组织和调度水平,科学精准运用价格政策提升疆内煤炭企业综合竞争力。截至目前,2025年铁路完成货发量2.23亿吨,同比增幅6.3%;煤炭运输1.42亿吨、同比增幅3.9%,其中,昌吉州所辖站点煤炭运输8481.1万吨、占比59.5%;疆煤外运完成8485.7万吨、同比增幅6.4%,其中,昌吉州所辖站点疆煤外运完成2583.5万吨、占比30.4%。
一是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经营质量。加快向市场化经营转型,与地方政府协同构建疆煤企业利益共同体,打通全程物流环节,形成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风险共担、成果共赢的煤电联盟。2025年,与11家煤炭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总签约运量1.6亿吨,其中,昌吉州所辖站点煤炭企业5家,签约运量1.2亿吨。
二是深化挖潜提效,提高运能运力。紧盯乌枢纽和乌将线运输组织,结合货流搭建多点循环架构,积极推动20英尺标准箱装煤炭直通项目落地,实现重去重回;开展装卸效率攻关,装卸效率提升20%;利用价格策略,将自备资源向乌将线外引导,乌将线日均装车由原来69列提升至90列以上。
三是灵活调整运价,全力保障煤炭增运。结合煤炭市场实际,坚持“让利不让市场”,及时下浮运价,并按照“四个一点”原则协调企业共同降费,坚持做大煤炭基本盘,持续推进“公转铁”营销,快速完成价格调整和措施落实。
四是拓展物流总包,深化服务客户。坚持构建煤炭全物流链体系,积极争取煤炭供应链主导地位。整合煤炭发运两端资源,做大专用线企业合作规模,为企业提供代管代维等服务,吸收社会车队纳入管理,减少公路运输对铁路的冲击。此外,与下游电厂、港口、煤化工企业对接,发挥铁路运力优势,以物流总包的形式,努力延伸、稳定以铁路为核心的运输供应链。
五是同向发力,推动煤炭增运。立足新疆资源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大疆煤成本优势,政府、铁路、企业三方联动,共同研究制约问题,动态优化准将支点煤炭运输组织方案,科学安排订车装车流向,稳定疆煤外运存量市场,全力拓展国内其他省份增量市场。
新疆皖能江布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战锋:
作为安徽省首个落地新疆的“疆电入皖”能源项目,由公司负责运营建设的2×660MW超超临界燃煤间接空冷发电机组,是吉泉±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重要配套电源点。项目于2023年9月顺利投运。目前,项目已全面进入稳定运营阶段,年发电量可达60亿千瓦时,年耗煤量达300万吨,为华东地区电力保供以及昌吉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年来,昌吉州以“链式思维”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围绕运输调度、营商环境、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精准施策,切实破解企业运营难题。在各级政府的统筹推动下,今年公司成功建成并投运了全长45.23公里的全疆最长封闭式输煤廊道。实现了准东南露天煤矿与电厂无缝衔接,此举不仅大幅提升了煤炭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更显著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标志着公司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能源供应链建设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未来,公司将坚决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融入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局,持续加大在清洁高效发电、智慧电厂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投入与创新力度,积极践行能源国企责任,全力服务昌吉州“在新疆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助力构建“五区一示范”新发展格局。
国能新疆煤制气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马剑峰:
为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积极落实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发展部署,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助力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集团于2024年2月6日批准成立国能新疆煤制气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国家能源集团在新疆的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工作。
项目规划总投资167亿元,位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黑山产业园区,占地约224公顷,项目规划年产天然气20亿立方米,并副产石脑油、中油、焦油等油化品。目前项目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计划于2027年底投产。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转化煤炭510万吨,其中,原料煤465万吨,燃料煤45万吨。项目采用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对原料煤的各项指标具有特定要求。准东煤作为年轻烟煤,具有挥发分高、焦油产率适中、热稳定性好、灰熔点低等特点,在煤质适应性和环保性方面与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装置匹配度较高。同时,国家能源集团所属的新疆能源化工公司红沙泉一号、二号露天矿距项目所在地仅10公里,可通过皮带栈桥直接连接,输送成本优势显著。两矿核定总产能达3000万吨/年,完全满足项目用煤需求。
国能新疆煤制气有限公司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坚持“安全、高效、绿色”的用煤理念,持续深化与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拓展合作领域与模式,共同构建稳定、可靠、共赢的煤炭供应链体系,为推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落实“双碳”目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吉林省鑫汇隆煤炭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阳:
吉林省鑫汇隆煤炭销售有限公司是一家组织架构完善、团队精干高效、经营理念先进、管理规范有序、综合实力雄厚、销售渠道多元、客户资源稳定、市场口碑优良的煤炭销售企业,也是首家入驻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煤炭经销企业。目前,公司首批疆煤已顺利启运,2000吨优质疆煤已进入吉林长春市场。
作为连接煤炭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煤炭销售企业肩负着关键使命。未来,公司将以此盛会为契机,积极融入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煤炭销售整体布局,持续深化与各煤炭企业的务实合作,努力为推动疆煤走出准东、走出昌吉、走向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