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焕新”记
发布时间:2025.11.2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从“十四五”看昌吉答卷

本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戴婷婷

  60天!木垒县250万千瓦风电项目从开工到首台风机吊装成功,刷新新疆新能源产业建设速度纪录;

  90秒!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可产出一根新型建筑节能铝型材,公司产品占据新疆市场半壁江山,2025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5%;

  百亿元!新疆五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七大数字化系统全面投用,推动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奏响传统工业转型强音。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勾勒出昌吉州“十四五”期间的奋进轨迹。昌吉州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州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实现质的飞跃。“昌吉州能实现经济总量翻倍、产业能级跃升,关键在于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产业升级为引擎、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昌吉州统计局党组书记刘立平的话语,道出了亮眼答卷背后的核心密码。

  “焕”基

  产业升级筑牢发展硬支撑

  金秋十月,昌吉州广袤棉田铺展成丰收的海洋,大型采棉机在棉海中轰鸣驰骋,精准高效地采收新棉。种了20年棉花的呼图壁县农民李树成,亲眼见证了种植模式的蝶变,他说:“过去种50亩棉花,全家上阵还忙不过来,采收时得雇十几个人忙活半个月。如今我管着300亩地,全程机械化作业,一台采棉机一天能顶过去上千人的拾花工作量。”

  这一巨变,源自北斗系统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赋能。棉花播种机、小麦播种机按厘米级精度下种,棉花采收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循卫星信号精准作业,番茄、辣椒移栽实现无人化——科技让农业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入“精准种植”的新时代。

  在玛纳斯县,田埂边的气象墒情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虫情采集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实时上传数据,为田间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该县以“试点先行、示范推广”模式稳步推进数字农业,打造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农田70万亩。

  目前,昌吉州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30.76万亩,打造数字农田112万亩,配套建设水肥智能系统,传感器精准感知土壤需求,农民通过手机就能实现精准灌溉。“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疆前列,粮食产能达200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66.25%;大宗农作物机械化率达100%,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32种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12款产品入选“品味新疆”好产品品牌甄选名单。

  “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根基,只有让‘粮袋子’更稳、‘菜篮子’更丰,工业和服务业才能轻装上阵谋发展。”刘立平表示。

  工业升级是撬动经济跨越的核心杠杆。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戈壁滩上,占地相当于59个标准足球场的昌吉换流站巍然矗立,空中银线纵横交错,铁塔高耸入云。作为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送端起点,该换流站自2019年9月投运以来累计向外送电3680亿千瓦时,本年度送电已达512亿千瓦时。值得一提的是,换流站所使用的核心装备——±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正是“昌吉造”的硬核成果,由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疆第一,占全疆比重从2020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16.5%,对全疆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四年居首位。目前已成功打造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油气、粮油、优质畜产品、棉花和纺织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煤炭产能达3.5亿吨,建成世界单体产能最大的绿色智慧矿山,“疆煤外运”量突破5000万吨。中国西北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新型电力系统总装机容量达8914.69万千瓦,“疆电外送”年输送量突破680亿千瓦时,为全国能源保供贡献昌吉力量。

  服务业稳步复苏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昌吉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0.97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1.2%。形成了“工业引领、农业筑基、服务业赋能”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升级是昌吉发展的核心密码,我们从单一产业依赖转向多元集群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硬支撑。”刘立平的话语,精准概括了昌吉产业转型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稳居全疆第一梯队。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405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509.23亿元,全疆排名稳居第2位,五年间增量突破1100亿元,成为全疆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8.27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14.36万元,全国排名第35位,远超全疆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0年的143.13亿元增至2024年的250.27亿元,年均增长13.0%,为重点领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焕”能

  创新驱动激活转型新引擎

  走进新疆五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赋能传统工业的生动画面扑面而来:机械臂精准抓取阴极铜板,动作行云流水;智能运输小车沿预设轨道灵活穿梭,无需人工操控;中控室内大屏上,各项生产数据实时流转,生产全流程一目了然。作为新疆规模最大的铜冶炼龙头企业,近日该公司覆盖生产、包装、运输全链条的七大数字化系统全面投用,不仅推动生产效率、安全管控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更成为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关键支撑。

  “创新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州上下共同构建的生态体系。只有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才能让转型发展拥有不竭动力。”刘立平表示。

  昌吉州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发力,为科技创新发展铺路搭桥。“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63.9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75.5%,研发投入强度达0.74%,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创新活力持续释放,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73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8倍,其中规上企业206家,数量稳居全疆第一;累计实施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456项,争取项目资金6.7亿元,成功攻克118项关键核心技术,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为强化科技保障,全州财政累计科技投入18.3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3.7%,居全疆前列,让前沿技术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政策“阳光”精准普照,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昌吉州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让能者上前攻关;科技金融“活水”畅快涌流,科创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全生命周期风险投资体系等多元化支持,让企业专利也能“变现”。同时,昌吉州成功打造“吉速办”政务服务品牌,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比例达90%以上,行政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市场主体数量超15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14.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车间里的智能改造到实验室的技术攻关,从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到尖端技术突破,创新火花在昌吉州各个角落迸发。昌吉州的创新实践始终紧扣产业需求,让科技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走出一条具有昌吉特色的创新转型之路。

  “焕”局

  协同开放绘就高质量新图景

  走进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头企业搭台、配套企业唱戏”的协同图景清晰展现。特变电工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近布局,零部件供应、技术协作高效联动;新能源企业集群抱团发展,共享研发平台与市场资源,形成“一企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发展格局。

  2025年,昌吉州党委重磅出台“一市两区”文件,州人大常委会颁布相关条例,为推动昌吉市、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城融合、构建优势叠加的发展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区域发展能级实现跃升,让昌吉州在全疆发展大局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如果说“链”是纵向深度,“圈”则是横向广度。昌吉州着力打造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是典范。

  10月30日,“2025中国化工园区发展大会”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揭晓了“十四五”最具竞争力优势化工园区名录。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全国745个化工园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70强,成为新疆唯一上榜的化工园区。

  从“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荒滩,到全疆首个工业产值破千亿元、税收超百亿元的国家级开发区,准东开发区实现了从单一煤炭开采到“煤、电、化、材”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跨越,成为国家“三基地一通道”的核心承载区,创造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奇迹。

  近年来,准东开发区紧扣“煤”基优势,加速优化产业格局,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准东开发区以战略手笔布局煤化工产业,加速构建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升级。目前,准东开发区已聚集19家世界500强企业、82家规上工业企业。

  跳出“单点突破”局限,昌吉州以协同开放视野构建发展新格局。在对内协同上,立足全疆发展大局,围绕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资源开采—加工制造—终端应用”完整产业闭环;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州协作联动,在能源、农业、物流等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对外开放上,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外贸实现跨越式增长。“十四五”期间,昌吉州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5.47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4.1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2.6%,贸易规模实现翻倍增长。对中亚五国贸易占比提升至65%,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大,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十四五”期间,昌吉州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1.33万人,农村外出务工65.11万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0%和9.0%,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教育领域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30所,新增学位30360个,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医疗领域,在全疆首创“一院多区”医共体管理模式,首推医保“按人头打包付费”支付方式,打造5个国家级、20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低保、特困、残疾等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享尽享”。每年就业、教育、医疗等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同时,昌吉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期间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玛纳斯河、头屯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2%,绘就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的宜居画卷。

  从资源大州到产业高地,从传统发展到创新驱动,从单点突破到协同开放,昌吉州以产业为基、以创新为翼、以民生为本、以绿色为底,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亮眼发展答卷。站在新起点,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州,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全速迈进,书写更加精彩的“焕新”篇章。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焕新”记
发布日期: 2025-11-25 11:06:30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从“十四五”看昌吉答卷

本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戴婷婷

  60天!木垒县250万千瓦风电项目从开工到首台风机吊装成功,刷新新疆新能源产业建设速度纪录;

  90秒!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可产出一根新型建筑节能铝型材,公司产品占据新疆市场半壁江山,2025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5%;

  百亿元!新疆五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七大数字化系统全面投用,推动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奏响传统工业转型强音。

  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勾勒出昌吉州“十四五”期间的奋进轨迹。昌吉州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州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实现质的飞跃。“昌吉州能实现经济总量翻倍、产业能级跃升,关键在于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产业升级为引擎、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昌吉州统计局党组书记刘立平的话语,道出了亮眼答卷背后的核心密码。

  “焕”基

  产业升级筑牢发展硬支撑

  金秋十月,昌吉州广袤棉田铺展成丰收的海洋,大型采棉机在棉海中轰鸣驰骋,精准高效地采收新棉。种了20年棉花的呼图壁县农民李树成,亲眼见证了种植模式的蝶变,他说:“过去种50亩棉花,全家上阵还忙不过来,采收时得雇十几个人忙活半个月。如今我管着300亩地,全程机械化作业,一台采棉机一天能顶过去上千人的拾花工作量。”

  这一巨变,源自北斗系统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赋能。棉花播种机、小麦播种机按厘米级精度下种,棉花采收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循卫星信号精准作业,番茄、辣椒移栽实现无人化——科技让农业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迈入“精准种植”的新时代。

  在玛纳斯县,田埂边的气象墒情监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虫情采集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实时上传数据,为田间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该县以“试点先行、示范推广”模式稳步推进数字农业,打造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农田70万亩。

  目前,昌吉州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30.76万亩,打造数字农田112万亩,配套建设水肥智能系统,传感器精准感知土壤需求,农民通过手机就能实现精准灌溉。“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疆前列,粮食产能达200万吨,较“十三五”末增长66.25%;大宗农作物机械化率达100%,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32种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12款产品入选“品味新疆”好产品品牌甄选名单。

  “农业现代化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根基,只有让‘粮袋子’更稳、‘菜篮子’更丰,工业和服务业才能轻装上阵谋发展。”刘立平表示。

  工业升级是撬动经济跨越的核心杠杆。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戈壁滩上,占地相当于59个标准足球场的昌吉换流站巍然矗立,空中银线纵横交错,铁塔高耸入云。作为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送端起点,该换流站自2019年9月投运以来累计向外送电3680亿千瓦时,本年度送电已达512亿千瓦时。值得一提的是,换流站所使用的核心装备——±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正是“昌吉造”的硬核成果,由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居全疆第一,占全疆比重从2020年的10%提升至2024年的16.5%,对全疆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四年居首位。目前已成功打造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油气、粮油、优质畜产品、棉花和纺织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煤炭产能达3.5亿吨,建成世界单体产能最大的绿色智慧矿山,“疆煤外运”量突破5000万吨。中国西北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新型电力系统总装机容量达8914.69万千瓦,“疆电外送”年输送量突破680亿千瓦时,为全国能源保供贡献昌吉力量。

  服务业稳步复苏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昌吉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0.97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1.2%。形成了“工业引领、农业筑基、服务业赋能”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升级是昌吉发展的核心密码,我们从单一产业依赖转向多元集群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硬支撑。”刘立平的话语,精准概括了昌吉产业转型的实践路径。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稳居全疆第一梯队。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405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2509.23亿元,全疆排名稳居第2位,五年间增量突破1100亿元,成为全疆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8.27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14.36万元,全国排名第35位,远超全疆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20年的143.13亿元增至2024年的250.27亿元,年均增长13.0%,为重点领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焕”能

  创新驱动激活转型新引擎

  走进新疆五鑫铜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赋能传统工业的生动画面扑面而来:机械臂精准抓取阴极铜板,动作行云流水;智能运输小车沿预设轨道灵活穿梭,无需人工操控;中控室内大屏上,各项生产数据实时流转,生产全流程一目了然。作为新疆规模最大的铜冶炼龙头企业,近日该公司覆盖生产、包装、运输全链条的七大数字化系统全面投用,不仅推动生产效率、安全管控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更成为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关键支撑。

  “创新不是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州上下共同构建的生态体系。只有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才能让转型发展拥有不竭动力。”刘立平表示。

  昌吉州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发力,为科技创新发展铺路搭桥。“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63.9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75.5%,研发投入强度达0.74%,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创新活力持续释放,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73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8倍,其中规上企业206家,数量稳居全疆第一;累计实施国家、自治区科技项目456项,争取项目资金6.7亿元,成功攻克118项关键核心技术,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为强化科技保障,全州财政累计科技投入18.31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3.7%,居全疆前列,让前沿技术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政策“阳光”精准普照,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昌吉州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让能者上前攻关;科技金融“活水”畅快涌流,科创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全生命周期风险投资体系等多元化支持,让企业专利也能“变现”。同时,昌吉州成功打造“吉速办”政务服务品牌,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比例达90%以上,行政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市场主体数量超15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14.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5%,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车间里的智能改造到实验室的技术攻关,从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到尖端技术突破,创新火花在昌吉州各个角落迸发。昌吉州的创新实践始终紧扣产业需求,让科技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效益,走出一条具有昌吉特色的创新转型之路。

  “焕”局

  协同开放绘就高质量新图景

  走进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头企业搭台、配套企业唱戏”的协同图景清晰展现。特变电工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就近布局,零部件供应、技术协作高效联动;新能源企业集群抱团发展,共享研发平台与市场资源,形成“一企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发展格局。

  2025年,昌吉州党委重磅出台“一市两区”文件,州人大常委会颁布相关条例,为推动昌吉市、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城融合、构建优势叠加的发展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助力区域发展能级实现跃升,让昌吉州在全疆发展大局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如果说“链”是纵向深度,“圈”则是横向广度。昌吉州着力打造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是典范。

  10月30日,“2025中国化工园区发展大会”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揭晓了“十四五”最具竞争力优势化工园区名录。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全国745个化工园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70强,成为新疆唯一上榜的化工园区。

  从“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荒滩,到全疆首个工业产值破千亿元、税收超百亿元的国家级开发区,准东开发区实现了从单一煤炭开采到“煤、电、化、材”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的跨越,成为国家“三基地一通道”的核心承载区,创造了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奇迹。

  近年来,准东开发区紧扣“煤”基优势,加速优化产业格局,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准东开发区以战略手笔布局煤化工产业,加速构建煤制油气、煤制烯烃、煤基新材料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升级。目前,准东开发区已聚集19家世界500强企业、82家规上工业企业。

  跳出“单点突破”局限,昌吉州以协同开放视野构建发展新格局。在对内协同上,立足全疆发展大局,围绕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资源开采—加工制造—终端应用”完整产业闭环;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州协作联动,在能源、农业、物流等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对外开放上,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对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外贸实现跨越式增长。“十四五”期间,昌吉州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5.47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4.1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22.6%,贸易规模实现翻倍增长。对中亚五国贸易占比提升至65%,外贸朋友圈持续扩大,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十四五”期间,昌吉州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1.33万人,农村外出务工65.11万人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0%和9.0%,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教育领域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30所,新增学位30360个,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医疗领域,在全疆首创“一院多区”医共体管理模式,首推医保“按人头打包付费”支付方式,打造5个国家级、20个自治区级重点专科,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低保、特困、残疾等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享尽享”。每年就业、教育、医疗等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同时,昌吉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期间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玛纳斯河、头屯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2%,绘就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的宜居画卷。

  从资源大州到产业高地,从传统发展到创新驱动,从单点突破到协同开放,昌吉州以产业为基、以创新为翼、以民生为本、以绿色为底,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亮眼发展答卷。站在新起点,这个充满活力的地州,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全速迈进,书写更加精彩的“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