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卷·奋进的“十四五” | 守护天山北麓:昌吉州绿水青山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11.20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浏览次数: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实习记者 杨晓溢 通讯员 杨茗茹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十四五”规划奋进征程中,昌吉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头屯河畔草木蔓发,博格达峰雪岭巍峨,乡村院落整洁如画,清洁能源基地蔚然成势。

  从昔日“头疼河”到今日“幸福河”,从曾经“心头堵”到如今“满眼净”,从生态守护到绿色转型,昌吉州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扛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任,在天山北麓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图景。

  一河焕新 全域守护

  金秋时节,昌吉市庭州生态绿谷内,头屯河沿岸草木葱茏、层林叠翠。这条190公里长的乌昌界河,曾因生态恶化被百姓戏称为“头疼河”,如今已蝶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河”“幸福河”,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绿色长廊与兵地融合发展的典范。

昌吉市AAAA级景区庭州生态绿谷。资料图

2012年,自治区将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列为自治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重点工程。2016年,《头屯河生态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批复,由乌鲁木齐市、兵团第十二师和昌吉州三方协同,共同实施头屯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2021年,历时5年、总投资38.17亿元的头屯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头屯河焕发新貌。由昌吉市建设的全长13.14公里、面积9.1平方公里的庭州生态绿谷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整治过程中,昌吉市共完成头屯河西岸93家企业、13家砂场、599户居民及相关构筑物搬迁,清运垃圾9万余立方米。同时,依托庭州生态绿谷的“景”“情”“人气”,昌吉市规划发展集现代商业、商务办公、酒店集群、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人气带”,布局国际酒店、房车营地、红酒博物馆、彩虹集市等商业项目,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一河焕新,折射出全域生态守护的坚定决心。10月12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博格达片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成为新疆首个获此殊荣的自然保护地。

  “博格达片区是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吐鲁番市三地的重要水源地,拥有2262种各类生物、113条冰川、20个大小湖泊、3条河流,构成了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管理处处长何香兰介绍,为守护这片“生态瑰宝”,2013年以来昌吉州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湿地保护、草场封育、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禁牧、轮牧等政策保护水源涵养区功能。如今,博格达片区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35%提升至目前的38.96%,雪岭云杉群落面积从5000公顷扩大到7400公顷,马鹿数量从200余头增至1000余头,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

  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此生动演绎。山上的牧民放下牧鞭,变身林(草)场巡护员或旅游服务从业者。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成立瑶池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2021年至2024年,仅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的102户牧民就累计获益1000万元;花儿沟村建成5000余亩文冠果茶园,山坡中心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3798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65元,连续12年稳步增长,生态红利真正惠及各族群众。

  从一河治理到全域生态保护,“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全面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十四五”规划》19项主要目标指标及223项重点任务;争取中央、自治区污染防治资金16.15亿元,约占全疆资金的17.7%,资金比例位居全疆前三,撬动企业投入21亿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重点问题整改率达100%,天山北麓的生态屏障愈发坚固。

  垃圾治理 全域洁美

  送走客人后,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包家店村农家院经营者李国年把餐桌下的小垃圾桶凑在一起,开始分拣:塑料瓶、硬纸盒等,挑出来放门口,供保洁员回收,其余垃圾干湿分离,倒入门外的分类垃圾桶。

  在包家店村,垃圾曾是村民的“心头堵”。“前些年,村里只有一个大垃圾箱,不少人嫌走过去麻烦,垃圾就随便丢在路边。”李国年说。

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包家店村小游园一角。资料图

最近两三年,村里变了样: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村民樊冬梅担任保洁员,挨家挨户清运垃圾,能回收的,送到废品收购站;不能回收的,送到村里的微型垃圾处理站。垃圾处理模式从“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变为“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实现了“垃圾不出村”,既减少了中转环节和人工费用,也避免了运输过程中垃圾渗漏等二次污染。此外,垃圾处理站采用低温磁化裂解技术,将主炉温度控制在300摄氏度以下,有效抑制二噁英产生;垃圾经由油水分离、气体催化净化等模块处理,烟气排放达标。

  从“心头堵”到“满眼净”,包家店村的变化是昌吉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昌吉州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为突破口,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玛纳斯县11个乡镇全部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今年还投资1800万元在5个村实施农村粪污一体化项目,新建污水处理终端、调节池、化粪池4座;昌吉市累计争取资金约14亿元,实施清洁能源改造项目63个,实现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全覆盖,33368户村民用上清洁能源。

  城乡环境的全域净美,离不开工业污染的精准治理。走进昌吉市三工镇八钢工业集聚区新疆訫美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角落的废气处理设备平稳运行。“我们引进活性炭预处理—催化燃烧设备,废气去除效率提升至90%以上。”总经理陈洪介绍,企业还建成废水循环系统,年节水可达2000吨,锅炉热能回收装置提升30%效率,年减排废气10吨。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全方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完成13.2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实施313个“一企一策”治理项目,培育环保绩效B级及以上企业14家,2024年昌吉市优良天数突破290天,综合指数同比改善率在全国339个城市中排名第11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十三五”末增加3个县。天山北坡城市群四个县(市)(阜康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平均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平均重污染天数12天,同比“十三五”末下降72%。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州9条河流、2个湖库及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5年达Ⅲ类以上标准,头屯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入选自治区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3.3%,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生态赋能 绿动未来

  近日,随着最后一台风机顺利吊装完成,昌吉国投奇台县180万千瓦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实体工程竣工。这个总投资58亿元的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40.0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3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7.2万吨,成为昌吉州绿色转型的代表性工程。

昌吉国投奇台县180万千瓦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印发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十二条措施,实现州域内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55%以上。先后30余次赴生态环境部专项对接项目环评审批事宜,推动5个国家级煤化工项目、270余个区州级重大项目取得环评批复。累计对1100余个环评项目、1000余个土地选址项目开展符合性审查,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持续深化。2025年,昌吉州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装备退出率达100%,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完成,昌吉州4个县(市)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全部淘汰。

  清洁能源转型蹄疾步稳。2025年,五彩湾北、将军庙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昌吉市、木垒县2个算电协同示范区落地,万卡智算集群启用;玛纳斯县100万吨氨法碳捕集项目投产,绿色能源版图持续扩大。

  绿色运输体系加速构建。2025年,昌吉州“公转铁”成效显著,大宗货物运量达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工矿企业铁路专线/管道接入率达100%,铁路货运占比从2018年的7%跃升至40%;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72%,超低排放改造企业清洁运输比例达81%;淘汰老旧国三营运柴油货车1571辆,累计更新购置新能源货车1888辆、新能源公务车98辆。

  科技赋能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昌吉州建成集845套在线监测设备、58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385座微站于一体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打造全疆领先的大气环境综合监管指挥调度平台;布设全疆首个卫星遥感监测火点系统,结合高空瞭望、走航监测等方式精准溯源,依托四级监管网格快速处置污染问题。2025年已成功挽回1个沙尘污染天、5个臭氧污染天,减少2天重污染天气。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氮氧化物、VOCs、COD、氨氮等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其中VOCs、COD、氨氮分别完成1.25倍、13.6倍和28.9倍。截至2025年11月11日,天山北坡城市群昌吉州4个县(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0.5%。

昌吉市AAAA级景区庭州生态绿谷。资料图

天山作证,绿水为凭。“十四五”期间,昌吉州以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以环境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以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在天山北麓绘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昌吉新篇章。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答卷·奋进的“十四五” | 守护天山北麓:昌吉州绿水青山新画卷
发布日期: 2025-11-20 18:03:48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实习记者 杨晓溢 通讯员 杨茗茹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十四五”规划奋进征程中,昌吉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头屯河畔草木蔓发,博格达峰雪岭巍峨,乡村院落整洁如画,清洁能源基地蔚然成势。

  从昔日“头疼河”到今日“幸福河”,从曾经“心头堵”到如今“满眼净”,从生态守护到绿色转型,昌吉州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扛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任,在天山北麓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图景。

  一河焕新 全域守护

  金秋时节,昌吉市庭州生态绿谷内,头屯河沿岸草木葱茏、层林叠翠。这条190公里长的乌昌界河,曾因生态恶化被百姓戏称为“头疼河”,如今已蝶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河”“幸福河”,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绿色长廊与兵地融合发展的典范。

昌吉市AAAA级景区庭州生态绿谷。资料图

2012年,自治区将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列为自治区“环保优先、生态立区”重点工程。2016年,《头屯河生态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批复,由乌鲁木齐市、兵团第十二师和昌吉州三方协同,共同实施头屯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2021年,历时5年、总投资38.17亿元的头屯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头屯河焕发新貌。由昌吉市建设的全长13.14公里、面积9.1平方公里的庭州生态绿谷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整治过程中,昌吉市共完成头屯河西岸93家企业、13家砂场、599户居民及相关构筑物搬迁,清运垃圾9万余立方米。同时,依托庭州生态绿谷的“景”“情”“人气”,昌吉市规划发展集现代商业、商务办公、酒店集群、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人气带”,布局国际酒店、房车营地、红酒博物馆、彩虹集市等商业项目,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一河焕新,折射出全域生态守护的坚定决心。10月12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博格达片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获“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成为新疆首个获此殊荣的自然保护地。

  “博格达片区是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吐鲁番市三地的重要水源地,拥有2262种各类生物、113条冰川、20个大小湖泊、3条河流,构成了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管理处处长何香兰介绍,为守护这片“生态瑰宝”,2013年以来昌吉州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湿地保护、草场封育、人工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禁牧、轮牧等政策保护水源涵养区功能。如今,博格达片区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35%提升至目前的38.96%,雪岭云杉群落面积从5000公顷扩大到7400公顷,马鹿数量从200余头增至1000余头,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

  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此生动演绎。山上的牧民放下牧鞭,变身林(草)场巡护员或旅游服务从业者。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成立瑶池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2021年至2024年,仅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的102户牧民就累计获益1000万元;花儿沟村建成5000余亩文冠果茶园,山坡中心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3798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65元,连续12年稳步增长,生态红利真正惠及各族群众。

  从一河治理到全域生态保护,“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全面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十四五”规划》19项主要目标指标及223项重点任务;争取中央、自治区污染防治资金16.15亿元,约占全疆资金的17.7%,资金比例位居全疆前三,撬动企业投入21亿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重点问题整改率达100%,天山北麓的生态屏障愈发坚固。

  垃圾治理 全域洁美

  送走客人后,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包家店村农家院经营者李国年把餐桌下的小垃圾桶凑在一起,开始分拣:塑料瓶、硬纸盒等,挑出来放门口,供保洁员回收,其余垃圾干湿分离,倒入门外的分类垃圾桶。

  在包家店村,垃圾曾是村民的“心头堵”。“前些年,村里只有一个大垃圾箱,不少人嫌走过去麻烦,垃圾就随便丢在路边。”李国年说。

玛纳斯县包家店镇包家店村小游园一角。资料图

最近两三年,村里变了样: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村民樊冬梅担任保洁员,挨家挨户清运垃圾,能回收的,送到废品收购站;不能回收的,送到村里的微型垃圾处理站。垃圾处理模式从“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变为“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实现了“垃圾不出村”,既减少了中转环节和人工费用,也避免了运输过程中垃圾渗漏等二次污染。此外,垃圾处理站采用低温磁化裂解技术,将主炉温度控制在300摄氏度以下,有效抑制二噁英产生;垃圾经由油水分离、气体催化净化等模块处理,烟气排放达标。

  从“心头堵”到“满眼净”,包家店村的变化是昌吉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昌吉州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为突破口,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玛纳斯县11个乡镇全部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今年还投资1800万元在5个村实施农村粪污一体化项目,新建污水处理终端、调节池、化粪池4座;昌吉市累计争取资金约14亿元,实施清洁能源改造项目63个,实现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全覆盖,33368户村民用上清洁能源。

  城乡环境的全域净美,离不开工业污染的精准治理。走进昌吉市三工镇八钢工业集聚区新疆訫美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角落的废气处理设备平稳运行。“我们引进活性炭预处理—催化燃烧设备,废气去除效率提升至90%以上。”总经理陈洪介绍,企业还建成废水循环系统,年节水可达2000吨,锅炉热能回收装置提升30%效率,年减排废气10吨。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全方位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完成13.2万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实施313个“一企一策”治理项目,培育环保绩效B级及以上企业14家,2024年昌吉市优良天数突破290天,综合指数同比改善率在全国339个城市中排名第11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木垒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玛纳斯县、呼图壁县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较“十三五”末增加3个县。天山北坡城市群四个县(市)(阜康市、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平均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平均重污染天数12天,同比“十三五”末下降72%。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州9条河流、2个湖库及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5年达Ⅲ类以上标准,头屯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入选自治区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3.3%,高于全疆平均水平。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

  生态赋能 绿动未来

  近日,随着最后一台风机顺利吊装完成,昌吉国投奇台县180万千瓦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实体工程竣工。这个总投资58亿元的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40.0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34.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7.2万吨,成为昌吉州绿色转型的代表性工程。

昌吉国投奇台县180万千瓦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印发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十二条措施,实现州域内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55%以上。先后30余次赴生态环境部专项对接项目环评审批事宜,推动5个国家级煤化工项目、270余个区州级重大项目取得环评批复。累计对1100余个环评项目、1000余个土地选址项目开展符合性审查,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持续深化。2025年,昌吉州完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装备退出率达100%,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全面完成,昌吉州4个县(市)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全部淘汰。

  清洁能源转型蹄疾步稳。2025年,五彩湾北、将军庙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昌吉市、木垒县2个算电协同示范区落地,万卡智算集群启用;玛纳斯县100万吨氨法碳捕集项目投产,绿色能源版图持续扩大。

  绿色运输体系加速构建。2025年,昌吉州“公转铁”成效显著,大宗货物运量达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工矿企业铁路专线/管道接入率达100%,铁路货运占比从2018年的7%跃升至40%;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达72%,超低排放改造企业清洁运输比例达81%;淘汰老旧国三营运柴油货车1571辆,累计更新购置新能源货车1888辆、新能源公务车98辆。

  科技赋能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昌吉州建成集845套在线监测设备、58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385座微站于一体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打造全疆领先的大气环境综合监管指挥调度平台;布设全疆首个卫星遥感监测火点系统,结合高空瞭望、走航监测等方式精准溯源,依托四级监管网格快速处置污染问题。2025年已成功挽回1个沙尘污染天、5个臭氧污染天,减少2天重污染天气。

  “十四五”期间,昌吉州氮氧化物、VOCs、COD、氨氮等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超额完成规划任务,其中VOCs、COD、氨氮分别完成1.25倍、13.6倍和28.9倍。截至2025年11月11日,天山北坡城市群昌吉州4个县(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下降0.5%。

昌吉市AAAA级景区庭州生态绿谷。资料图

天山作证,绿水为凭。“十四五”期间,昌吉州以生态保护筑牢发展根基,以环境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以绿色转型激活发展动能,在天山北麓绘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昌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