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坚决扛起“经济大州挑大梁”的责任,通过聚力强准东引擎、强昌吉州府、强县域经济、强营商环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昌吉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自治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坚持项目“点”、产业“线”、设施“网”、社会“面”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聚力强准东引擎、强昌吉州府、强县域经济、强营商环境,加快培育壮大3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独具昌吉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聚力强准东引擎,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准东是建设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的重要支点,煤炭预测储量3900亿吨,占全疆的17.8%、全国的7%,是全国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目前最大的短板在缺科技“大脑”,最大的潜力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昌吉州全面落实自治区支持准东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各领域资源,推动要素向准东集聚、项目向准东集中、产业向准东集群,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力争到2027年,准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较2023年翻一番,到2030年翻两番。
精耕煤产业。立足准东煤炭“富矿”,坚持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之路,努力做到“吃干榨尽”。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和准东能源化工中试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从研发到中试到产业化的创新生态圈。着眼煤炭全链条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矿中高级智能化建设,全面实施煤电“三改联动”和低碳化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项目,积极延伸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大力推动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发展,加快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CCUS)示范项目,努力打造低碳循环的煤炭高效转化产业链。
延长铝产业。准东电解铝产能占全疆45%、全国7%。以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延链发展高端铝制品产业链,持续提升就地转化率。大力推进铝灰渣资源化利用,支持企业实施绿电直连、节能改造,推动电解铝产业绿色发展。
转型硅产业。充分发挥准东能源资源优势,加快驱动硅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向硅基新材料产业方向转型,加快培育高纯度石墨电极、碳素电极等配套产业,建强光伏新能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力强昌吉州府,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昌吉市是乌鲁木齐都市圈的重要组成,具备建成百万人口城市条件。必须置身全国全疆大坐标,按照“西文东市”布局,以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为牵引,一体推动“产、城、人、文、教”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州府城市首位度、集聚度和美誉度。
打造文旅融合新动能。新疆大剧院成功盘活,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和展示丝路文化新名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叠加优势,以新疆大剧院和庭州生态绿谷4A级景区为核心,打造全景式沉浸演艺主题公园,加快建设金普顿酒店集群,构建集美食住宿、购物夜游、特色街区为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建成全方位展现新疆独特魅力的“文化之窗”和入疆旅游第一站。
打造产教融合新高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立足为全疆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保障和助推产教融合发展定位,充分利用产业发展、区位条件、人才基础、高等教育资源等优势,采取校际共享、院地共建模式建设新疆(昌吉)职教城,加快推动一批高等院校和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准东厦大研究院、山东大学新疆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入驻,全力打造新疆职业教育产学研用示范高地、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和乌昌地区教育副中心。
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充分激发昌吉市和农高区、高新区2个国家级园区“金字招牌”聚合叠加效应,深化“一市两区”产城融合发展改革,健全完善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机制,推动一城三地联在一起、融成一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样板。
聚力强县域经济,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围绕准东高质量发展和天山北坡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动各县市立足比较优势,主动融入、错位发展、协同联动,做深“融”文章、下足“特”功夫,既推进区域联动、深化分工合作,又突出县域特点、塑造差异优势,推动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融入准东提升区域位势能级。充分发挥准东产业集聚的辐射带动作用,健全各县(市)与准东高效联动、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各县(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主动融入准东、服务准东,加快谋划布局上下游关联产业,深入实施一批精细化工、铝基硅基新材料等项目,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算力、储能、低空经济等产业,引导支持更多经营主体围绕准东发展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县域产业有效串联、协同整合、价值倍增。
因地制宜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利用各县(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显性优势,以及文化积淀、生态环境等隐性优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开发、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巩固提升文化旅游、数字农业、乳制品、葡萄酒等优势产业,切实把“特点”做成“特长”、形成“特色”,推动县域经济向新跃升、向上突围。
聚力强营商环境,增强典范建设软实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需要产业发展硬实力支撑,更需要营商环境软实力保障。昌吉州树牢“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推动软硬件双向发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金名片。
营造企业敢投的氛围。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和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坚决破除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领域隐性壁垒,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两新”政策和城市建设发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广“综合查一次”“扫码入企”等模式,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坚决防止任性执法、过度执法等问题,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强内核。
夯实企业愿投的基础。健全企业生产要素全链条保障机制,全面优化土地、资本、物流、人才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物流枢纽和低成本物流园区建设,做到供给有效、支撑有力。健全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降低融资门槛和贷款利率,扩大无还本续贷覆盖面,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构建企业用工精准对接、定向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融通发展路径,大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做优企业快投的服务。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加大数字赋能,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行并联审批、联动审批、集中审批,推广领办代办、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模式,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统筹整合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和宣传解读,推动各类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用心解决交通出行不便、服务配套不全等问题,做到企业诉求“接诉即办”,让各类经营主体在昌吉投资兴业如鱼得水、如沐春风、如鸟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