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一场革命——呼图壁县10万亩农田实现化肥“零投放”
发布时间:2025.09.0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近日,呼图壁种牛场职工驾驶车辆进行有机肥施肥作业。 程 勇摄

本报记者 钱瑶 顿黎明  通讯员 程勇 胡婷

  农时贵如金,秋收复耕忙。这几天,在呼图壁种牛场的田野上,一台有机肥抛洒机正将黑褐色的“营养土”均匀撒向农田。这些看似普通的肥料,十年前还是让牧场头疼的牛粪。如今,通过技术转化,它们成了滋养土壤的天然有机质,推动10万亩农田实现化肥“零投放”,一场以“牛粪”为起点的农业新变革,正在这里悄然上演。

  从“环保难题”到“生态宝藏”:

  牛粪的逆袭之路

  “3万头奶牛,一年产50万吨牛粪,以前堆在牧场周边,又臭又占地方,处理起来费钱费力。”呼图壁种牛场二牧场场长张建军记得,几年前,这些牛粪是环保的“老大难”。而现在,在中广核呼图壁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牛粪正经历一场“华丽转身”。

  “我们通过集中发酵技术,把牛粪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中广核呼图壁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建彪介绍,自2015年项目投建以来,已处理周边7个牧场约20万吨牛粪,目前日处理量达700吨,可产出3万吨固体有机肥和18万立方米液体有机肥。其中,沼气输送至西域春乳业作为生产能源,沼渣、沼液则全部还田,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给农田“加餐”,一举两得。

  这场转化构建起一个完美的绿色闭环:奶牛吃有机饲草产奶,粪便经处理变成能源和肥料,反哺农田种出更优质的饲草。这种“养殖—能源—种植”的循环模式,让牛粪从“废弃物”变成了“生态宝藏”。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每年可减排相当于14.4万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从依赖化肥到施用有机肥:

  土壤与作物的“重生”

  “以前一亩地要用去40公斤尿素、20公斤磷肥,产量是高了,但土地板结得像块铁,种出的西红柿都没了小时候的味道。”在呼图壁种牛场生活了30多年的高级农艺师周易明见证了化肥从“增产利器”变成“土壤负担”的全过程。数据显示,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消耗了全球22%的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受损。

  有机肥的回归,正在治愈这片土地。“撒上有机肥再翻耕,过一阵子,土地松得能插进手指,小麦秸秆比以前粗了一圈,亩产达到700多公斤,增产超20%。”周易明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土捻了捻,满眼欣喜。种植户祝玉林更有发言权,他种了1000多亩地,连续3年用有机肥:“以前用化肥,草长得快但不好吃,土地还生病。现在用有机肥,草的品质上去了,牛羊爱吃,土地也‘活’过来了。”

  变化不止在田间。种植的有机饲草平均亩产提升了10%-20%,苜蓿蛋白含量显著提高,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以上。吃有机饲草的奶牛,病害少了,抗生素使用量大幅下降,产出的“西域春”牛奶品质更优。目前,种牛场已有17万亩有机饲草料基地,且认证面积还在逐年扩大。

  从“试验田”到“样板间”:

  变革的深层意义显现

  “10万亩农田全用上了牛粪加工的有机肥,规模全国领先,效果实实在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梁庆伟在今年7月实地考察后评价,“这种模式从源头保障了食品安全,这是最珍贵的价值。”

  在消费者层面,变革的意义同样鲜明。呼图壁县居民周玉光说:“多花点钱买有机菜、有机奶,值!吃得健康比啥都重要。”38岁的二宝妈妈覃燕也期待地说:“希望更多土地用上有机肥,让我们能常吃有机菜。”

  专家认为,这场变革的价值远超农业本身。“减少化肥依赖,是守护‘舌尖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王松良分析,呼图壁的实践证明,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创新农业模式,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这种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为全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思路。”

  如今,呼图壁县已定下新目标:五年内将有机认证面积扩展至50万亩,让更多土地加入这场变革。从牛粪到有机肥,从土壤改良到食品安全,这场始于田间的新变革,正书写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图壁答卷”。正如梁庆伟所说:“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告诉我们,农业的未来,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里。”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这也是一场革命——呼图壁县10万亩农田实现化肥“零投放”
发布日期: 2025-09-05 10:58:46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近日,呼图壁种牛场职工驾驶车辆进行有机肥施肥作业。 程 勇摄

本报记者 钱瑶 顿黎明  通讯员 程勇 胡婷

  农时贵如金,秋收复耕忙。这几天,在呼图壁种牛场的田野上,一台有机肥抛洒机正将黑褐色的“营养土”均匀撒向农田。这些看似普通的肥料,十年前还是让牧场头疼的牛粪。如今,通过技术转化,它们成了滋养土壤的天然有机质,推动10万亩农田实现化肥“零投放”,一场以“牛粪”为起点的农业新变革,正在这里悄然上演。

  从“环保难题”到“生态宝藏”:

  牛粪的逆袭之路

  “3万头奶牛,一年产50万吨牛粪,以前堆在牧场周边,又臭又占地方,处理起来费钱费力。”呼图壁种牛场二牧场场长张建军记得,几年前,这些牛粪是环保的“老大难”。而现在,在中广核呼图壁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牛粪正经历一场“华丽转身”。

  “我们通过集中发酵技术,把牛粪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中广核呼图壁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建彪介绍,自2015年项目投建以来,已处理周边7个牧场约20万吨牛粪,目前日处理量达700吨,可产出3万吨固体有机肥和18万立方米液体有机肥。其中,沼气输送至西域春乳业作为生产能源,沼渣、沼液则全部还田,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给农田“加餐”,一举两得。

  这场转化构建起一个完美的绿色闭环:奶牛吃有机饲草产奶,粪便经处理变成能源和肥料,反哺农田种出更优质的饲草。这种“养殖—能源—种植”的循环模式,让牛粪从“废弃物”变成了“生态宝藏”。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每年可减排相当于14.4万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从依赖化肥到施用有机肥:

  土壤与作物的“重生”

  “以前一亩地要用去40公斤尿素、20公斤磷肥,产量是高了,但土地板结得像块铁,种出的西红柿都没了小时候的味道。”在呼图壁种牛场生活了30多年的高级农艺师周易明见证了化肥从“增产利器”变成“土壤负担”的全过程。数据显示,我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消耗了全球22%的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品质受损。

  有机肥的回归,正在治愈这片土地。“撒上有机肥再翻耕,过一阵子,土地松得能插进手指,小麦秸秆比以前粗了一圈,亩产达到700多公斤,增产超20%。”周易明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土捻了捻,满眼欣喜。种植户祝玉林更有发言权,他种了1000多亩地,连续3年用有机肥:“以前用化肥,草长得快但不好吃,土地还生病。现在用有机肥,草的品质上去了,牛羊爱吃,土地也‘活’过来了。”

  变化不止在田间。种植的有机饲草平均亩产提升了10%-20%,苜蓿蛋白含量显著提高,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以上。吃有机饲草的奶牛,病害少了,抗生素使用量大幅下降,产出的“西域春”牛奶品质更优。目前,种牛场已有17万亩有机饲草料基地,且认证面积还在逐年扩大。

  从“试验田”到“样板间”:

  变革的深层意义显现

  “10万亩农田全用上了牛粪加工的有机肥,规模全国领先,效果实实在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梁庆伟在今年7月实地考察后评价,“这种模式从源头保障了食品安全,这是最珍贵的价值。”

  在消费者层面,变革的意义同样鲜明。呼图壁县居民周玉光说:“多花点钱买有机菜、有机奶,值!吃得健康比啥都重要。”38岁的二宝妈妈覃燕也期待地说:“希望更多土地用上有机肥,让我们能常吃有机菜。”

  专家认为,这场变革的价值远超农业本身。“减少化肥依赖,是守护‘舌尖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王松良分析,呼图壁的实践证明,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创新农业模式,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这种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为全国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思路。”

  如今,呼图壁县已定下新目标:五年内将有机认证面积扩展至50万亩,让更多土地加入这场变革。从牛粪到有机肥,从土壤改良到食品安全,这场始于田间的新变革,正书写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图壁答卷”。正如梁庆伟所说:“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告诉我们,农业的未来,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