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以六项务实措施为牵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8.18 来源: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 浏览次数:

以六项务实措施为牵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融贯于民族工作和审判执行的各项工作中。近年来,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六项务实举措为牵引,引导干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和谐共融贡献法治力量。

  一、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巩固提升思想认识

  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全体干警的学习培训,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深化 内化 转化”专题研讨50余场,将理论成果转化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实践。近年来,扎实开展专题辅导、讲座、政治轮训、教育培训及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5轮20余场次,组织开展“党旗映天山”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40余次,覆盖各族党员干警,通过传唱红色歌曲、诵读红色经典、观看主题电影、观摩主题展馆等方式持续深化干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坚持深化司法实践,有力维护民族团结

  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司法实践全过程、各方面。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坚持反恐维稳、扫黑除恶法治化常态化。近年来,昌吉州两级法院依法审结各类刑事案件3400余件,审结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63件,非法集资案件54件,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法治宣传活动1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8100余份,微信公众号宣传典型案例、微视频等150余篇。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理念,把民族团结贯穿到司法审判的每个环节,深化“抓前端、治未病”,充分考虑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将“法言法语”转化为“乡音土话”,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积极开展依法普法宣传,结合宪法法律宣传月、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组织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发放法治宣传资料7000份、海报3000张,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700余次,主动向各族群众普及宣传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法、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知识,提高各族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保障民生需求

  健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机制,发挥人民法庭“前哨站”作用,近年来,解决群众身边纠纷案件12763件。积极推进全领域繁简分流,完善民事、刑事、行政、执行、破产等领域繁简分流工作机制,选优配强简案团队,全州法院民事案件繁简分流率达70.4%,简案办理质效同比提升。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实人民法院指导调解法定职责,加大委托调解、指导调解、示范判决等力度,以法治力量助推基层治理水平再提升。建立联动及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发布妇女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等典型案例15个,多元化解家事纠纷案件1559件。中院充分运用“法院+工会”“法院+妇联”“法院+协会”等联合调解、上下级法院联动调解,调撤率达53.97%。切实保障特殊群体诉讼权益。近年来,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46件,救助资金共计258.49万元,持续释放司法温度。

  四、紧扣发展改革大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坚持能动司法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畅通涉企纠纷“绿色通道”,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诉讼服务1万余次。深入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常态化组织联席会议40余场,法官进企宣传300多次,为企业解决困难提出建议400余条。首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行服务年”活动,灵活运用“活封活扣”“惩戒预警”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修复,为诚实守信市场主体重塑新名片。先后制定《关于司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十项措施》《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服务保障自治州十大典范行动司法举措》等工作机制,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两个优化营商环境法庭,累计走访规模以上企业近400家,发放《企业法务名录》《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3600余册,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文旅融合,在州党委坚强领导下,用时35天裁定批准印象西域公司重整计划,高效拯救“新疆大剧院”标志性文旅资产,《千回西域》再次焕发“文旅名片”勃勃生机。

  五、不断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法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在昌吉中院微信公众号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宪法法律宣传月”“民法典宣传月”“以案释法”“法官说法”“典型案例”等宣传专栏26个,持续发布各类普法宣传新闻信息稿件,被自治区级以上媒体采稿1300余篇。组织全州法院拍摄微视频、微电影等各类视频作品150余部,其中《老贾来了》荣获“全国第十届金法槌奖微视频类一等奖”“首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活动微视频潜力作品”、《土园仓的那些事儿》《棉乡“枫”景线》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视频类二等奖”。深度打造“深”“活”兼具的精品力作,发布重点工作综述类信息稿件36篇,制作庭州聚焦专题视频节目8部,拍摄各类视频作品41部,并及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法治日报等媒体平台发布新闻稿件、图片视频等宣传作品9部,阅读量37万余人次。

  六、逐步优化队伍建设,有效提升综合素质

  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组织干警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达100%。持续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干警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为民服务意识,切实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紧紧围绕依法治疆工作要求,定期开展国旗下宣讲、法治课堂、以案释法等宣传活动200余次,邀请州党委党校等开展专题讲座20余次,常态化开展走访宣讲,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宪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共度美好节日,在春节、国庆节等节点,开展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通过看节目、话团结、叙友情、讲政策、普法律等形式,增进干警与各族群众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以六项务实措施为牵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日期: 2025-08-18 13:15:22 来源: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以六项务实措施为牵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将法治思维、法治理念融贯于民族工作和审判执行的各项工作中。近年来,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六项务实举措为牵引,引导干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和谐共融贡献法治力量。

  一、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巩固提升思想认识

  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全体干警的学习培训,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深化 内化 转化”专题研讨50余场,将理论成果转化为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实践。近年来,扎实开展专题辅导、讲座、政治轮训、教育培训及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5轮20余场次,组织开展“党旗映天山”等系列主题党日活动40余次,覆盖各族党员干警,通过传唱红色歌曲、诵读红色经典、观看主题电影、观摩主题展馆等方式持续深化干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坚持深化司法实践,有力维护民族团结

  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司法实践全过程、各方面。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坚持反恐维稳、扫黑除恶法治化常态化。近年来,昌吉州两级法院依法审结各类刑事案件3400余件,审结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63件,非法集资案件54件,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法治宣传活动1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8100余份,微信公众号宣传典型案例、微视频等150余篇。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理念,把民族团结贯穿到司法审判的每个环节,深化“抓前端、治未病”,充分考虑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将“法言法语”转化为“乡音土话”,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力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积极开展依法普法宣传,结合宪法法律宣传月、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组织送法下乡、法律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发放法治宣传资料7000份、海报3000张,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700余次,主动向各族群众普及宣传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法、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知识,提高各族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保障民生需求

  健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机制,发挥人民法庭“前哨站”作用,近年来,解决群众身边纠纷案件12763件。积极推进全领域繁简分流,完善民事、刑事、行政、执行、破产等领域繁简分流工作机制,选优配强简案团队,全州法院民事案件繁简分流率达70.4%,简案办理质效同比提升。积极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实人民法院指导调解法定职责,加大委托调解、指导调解、示范判决等力度,以法治力量助推基层治理水平再提升。建立联动及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发布妇女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传等典型案例15个,多元化解家事纠纷案件1559件。中院充分运用“法院+工会”“法院+妇联”“法院+协会”等联合调解、上下级法院联动调解,调撤率达53.97%。切实保障特殊群体诉讼权益。近年来,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46件,救助资金共计258.49万元,持续释放司法温度。

  四、紧扣发展改革大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坚持能动司法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畅通涉企纠纷“绿色通道”,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诉讼服务1万余次。深入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常态化组织联席会议40余场,法官进企宣传300多次,为企业解决困难提出建议400余条。首创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执行服务年”活动,灵活运用“活封活扣”“惩戒预警”等措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修复,为诚实守信市场主体重塑新名片。先后制定《关于司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十项措施》《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服务保障自治州十大典范行动司法举措》等工作机制,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两个优化营商环境法庭,累计走访规模以上企业近400家,发放《企业法务名录》《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3600余册,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文旅融合,在州党委坚强领导下,用时35天裁定批准印象西域公司重整计划,高效拯救“新疆大剧院”标志性文旅资产,《千回西域》再次焕发“文旅名片”勃勃生机。

  五、不断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团结和谐氛围

  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法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在昌吉中院微信公众号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宪法法律宣传月”“民法典宣传月”“以案释法”“法官说法”“典型案例”等宣传专栏26个,持续发布各类普法宣传新闻信息稿件,被自治区级以上媒体采稿1300余篇。组织全州法院拍摄微视频、微电影等各类视频作品150余部,其中《老贾来了》荣获“全国第十届金法槌奖微视频类一等奖”“首届法治中国‘三微’展播活动微视频潜力作品”、《土园仓的那些事儿》《棉乡“枫”景线》两部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一届金法槌奖微视频类二等奖”。深度打造“深”“活”兼具的精品力作,发布重点工作综述类信息稿件36篇,制作庭州聚焦专题视频节目8部,拍摄各类视频作品41部,并及时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法治日报等媒体平台发布新闻稿件、图片视频等宣传作品9部,阅读量37万余人次。

  六、逐步优化队伍建设,有效提升综合素质

  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组织干警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达100%。持续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干警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为民服务意识,切实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紧紧围绕依法治疆工作要求,定期开展国旗下宣讲、法治课堂、以案释法等宣传活动200余次,邀请州党委党校等开展专题讲座20余次,常态化开展走访宣讲,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宪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弘扬传统文化,共度美好节日,在春节、国庆节等节点,开展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通过看节目、话团结、叙友情、讲政策、普法律等形式,增进干警与各族群众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