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薇 通讯员 叶美报道)“今年4月投用的无人机播种技术,靠卫星定位规划飞播航线,无人机每分钟飞播梭梭种子6—7亩地,比每人每天撒播70—80亩的效率要高出许多倍。无人机飞播比人工撒播更均匀高效,树种存活率高出10%。”7月25日,奇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张维新介绍,自2016年启动防沙治沙工程以来,奇台县建立“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地面管护”立体体系,已造林279.92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2%。
七月盛夏,奇台县北部沙漠前沿,红柳、梭梭密集成林,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铺展成一片连绵的绿毯。这片曾被流沙步步紧逼的土地,如今正上演着“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转。
从一县之实践到全州之攻坚,昌吉州在治沙路上持续突破,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四五”期间,全州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23.9万亩,超额完成61.6万亩;建成贯穿东西1095公里的北部荒漠生态屏障,沙化土地面积较10年前减少了30.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面积从766万亩跃升至1336万亩,增幅居全疆首位;森林覆盖率近三年提高2.9个百分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新增24种……昌吉州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昌吉方案”。
4月23日,昌吉市北部荒漠区义务植树点,昌吉州、市干部职工、志愿者和各族群众在进行春季义务植树。记者何龙摄
这一成绩的背后,则是昌吉州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立州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十四五”期间,昌吉州打出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组合拳”,秉持“适地适树、适时适法”原则开展智慧管护,苗木成活率突破85%。自2019年起,昌吉州以林长制为抓手,构建起州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相关经验在全疆推广。
特别是全疆首个地州级智慧林草平台建成后,“天空地”监测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昌吉州还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机构共建荒漠生态研究平台,并联合阿勒泰、塔城和兵团建立技术共享机制,跨区域防治网络越织越密。
4月23日,昌吉市北部荒漠区义务植树点,昌吉州、市干部职工、志愿者和各族群众在进行春季义务植树。记者何龙 摄
近3年来,全州补植乡土树种54万株,修复国省干道林带150公里,建成防火应急道路1095公里,生态防护网越织越密。同时,昌吉州立足水资源承载能力,科学分配林业用水,创新引洪水、中水灌溉平原及荒漠林区50万亩,实现水绿协同共生。
在项目推动上,昌吉州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十四五”期间落地中央及自治区林草项目630个,投入资金23亿元,州财政投入配套资金3.8亿元。其中,准噶尔盆地绿洲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创新采用了“三年任务一次招标”,整合2025年—2026年“三北”工程任务51.8万亩同步推进,州级财政投入专项配套资金5000万元,目前这项工程已完成了89%,确保“三年任务两年完”。
图为建设中的石玛兵地融合5GW光伏防沙治沙一期项目。通讯员朱文斌 摄
生态改善也催生了发展新机。昌吉州以林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疆尼雅、雪山果园等7家龙头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还带动了54家林果企业、41家经济合作组织集群发展。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诞生在昌吉州,年销苗木2000余万株,带动全州13.9万亩苗木种植,占到全疆苗木种植面积的一半。
2024年,昌吉州“沙漠生态游”“森林游”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26万亩特色林果基地让2.2万个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48亿元,真正实现了“治沙富民”双丰收。
“我们将始终坚守‘生态立州’,持续强化四级林长体系效能,推动林长巡林常态化,深化协同机制,升级智慧平台,建强管护队伍,拓展‘林长+’创新模式,筑牢生态屏障。” 昌吉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甘寿春表示,将继续在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