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向新向高端——昌吉国家高新区绘就产业升级新图景纪实
发布时间:2025.06.20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浏览次数: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宋华敏

  在天山北麓的乌昌腹地,一片曾经的戈壁荒滩正经历着从“工业洼地”到“产业高地”的华丽蜕变。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高新区)正以绿色化、新质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四链工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为昌吉州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引擎:点燃低碳转型新动能

  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混凝土罐车穿梭往来,首航能源集团30万千瓦储热+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全速推进。这个总投资23.95亿元的新能源项目采用“高温熔盐+压缩二氧化碳”复合储能技术,建成后将实现冷、热、电、汽四联供,预计今年10月供应蒸汽与电化学发电部分投产,2026年10月全面竣工。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约7.24亿度,年供蒸汽约60万吨,供热面积约40万平方米,供冷约20万平方米(冷库)。”首航能源集团30万千瓦储热+电化学储能项目负责人、首航能源集团总经理陈双塔介绍,这不仅能将昌吉国家高新区蒸汽成本从200—250元/蒸吨降至150—200元/蒸吨,还将构建起覆盖园区的绿色能源网络,为高耗能高科技企业入驻创造条件。

4月21日,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通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现场,工人正加紧进行钢结构主体施工。记者陶维明 摄

  审视昌吉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链条短、分布散、附加值偏低等瓶颈,制约着整体竞争力提升。

  在此背景下,昌吉国家高新区正充分发挥集聚优势,以先行先试的锐气,全力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四链”工程,旨在显著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与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通过持续推进产业绿色转型,2024年昌吉国家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比已降至近50%,新能源新材料、输变电等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47.57%。绿色发展正成为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力量,也为破解新疆“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中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链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生态圈

  当前,面对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空前提升的新阶段,高新区亟需重新锚定坐标:如何以更高能级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圈,扛起引领高新技术产业突破发展的时代重任?

新疆云图水溶肥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年产10万吨的水溶复合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记者李柏林 摄‍

  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节点,昌吉国家高新区锚定“高”与“新”的发展定位,围绕输变电、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9大重点产业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能级跃升。目前,园区项目库已从年初计划的61个更新至129个,形成了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在存量延链方面,三大传统产业正焕发新活力:

  ——输变电产业以特变电工为龙头,已培育引进13家链上企业,2024年产值达25.57亿元。随着5个新项目投产,2025年产业链企业将增至18家,产值突破38亿元,向“十五五”期间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化工产业链以蓝山屯河47万吨聚酯产能为基础,引进和培育关联企业14家,加速布局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绿色航油、煤矸石综合处理等前沿领域。新项目落地后,2025年产业链产值将达到23亿元,2030年突破50亿元大关。

  ——建材产业链则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老树开新花”,45家规模以上建材行业企业形成覆盖七大品类的区域建材产业高地,2025年产值将达22亿元。

  在增量建链方面,六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光伏、风电、储能协同发展格局,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0亿元;铝下游产业重点推进5个加工项目,产能将从15万吨提升至30万吨,并向太空舱材料等高端领域延伸;作为西北唯一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无人机制造+飞行服务+场景应用”全链条,云圣智能工业无人机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万架产能;依托绿色蒸汽资源,生物产业链2025年产值将达30亿元,走出“绿色能源+生物制造”的特色发展路径;科技旅游消费链通过开放低空应用、道路应用、闲置会展中心、公园空间四大应用场景,构建起“电商+物流+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进出口贸易产业链蓬勃发展,“昌吉州高新区企业联合会奇姆肯特海外仓”“中哈(奇姆肯特)产业园区”在哈萨克斯坦挂牌开园,昌吉国家高新区进出口额从2023年的1600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7000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额完成4722万美元,同比增长47.6%

  创新生态: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昌吉高新区围绕昌吉州党委确定的“优先发展区”功能定位,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打造昌吉州工业经济“前沿阵地”,加快建设具有全疆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里集聚了2100余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各类创新平台40个。

6月11日,在位于新疆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在生产线上加工出口哈萨克斯坦的铝型材。记者何龙 摄

  在新疆新铝铝业的数字化车间,全疆首条高端家装门窗生产线正式投产,企业产品矩阵扩展至2000余种,预计年产值将突破4亿元。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5%的研发投入强度,建成3个自治区级研发平台,其75系断桥隔热型材获得新疆首个建筑节能认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注脚。

  昌吉国家高新区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设立5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2024年撬动企业研发投入9.6亿元;7000万元“两区”科技奖补资金培育出1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5年1亿元创新投入计划将带动研发费用增长10%以上。山东大学新疆研究院的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突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2亿元。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总投资19.5亿元的铁路专用线即将开工,300万方再生水工程、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水电路热气”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每月举办的“园区说事”活动,今年已解决企业诉求45条,实现从“管理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

  “我们正实施‘一五一十’战略,以五大链条建设和十大重点项目为牵引,在低空经济、生物科技等新赛道全面发力。”昌吉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吕养旭表示,随着全疆首个空地一体无人机智慧园区建成、无人驾驶小巴试运行,这座丝路新城正以“高”的站位、“新”的动能,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高新答卷。

3月20日,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化无人驾驶小巴行驶在道路上。记者何龙 摄

  从戈壁荒滩到产业新城,昌吉国家高新区的蜕变,正是中国西部高新区探索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为昌吉州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提供有力支撑。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向绿向新向高端——昌吉国家高新区绘就产业升级新图景纪实
发布日期: 2025-06-20 14:39:48 来源:丝路昌吉客户端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宋华敏

  在天山北麓的乌昌腹地,一片曾经的戈壁荒滩正经历着从“工业洼地”到“产业高地”的华丽蜕变。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高新区)正以绿色化、新质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四链工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为昌吉州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引擎:点燃低碳转型新动能

  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混凝土罐车穿梭往来,首航能源集团30万千瓦储热+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全速推进。这个总投资23.95亿元的新能源项目采用“高温熔盐+压缩二氧化碳”复合储能技术,建成后将实现冷、热、电、汽四联供,预计今年10月供应蒸汽与电化学发电部分投产,2026年10月全面竣工。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约7.24亿度,年供蒸汽约60万吨,供热面积约40万平方米,供冷约20万平方米(冷库)。”首航能源集团30万千瓦储热+电化学储能项目负责人、首航能源集团总经理陈双塔介绍,这不仅能将昌吉国家高新区蒸汽成本从200—250元/蒸吨降至150—200元/蒸吨,还将构建起覆盖园区的绿色能源网络,为高耗能高科技企业入驻创造条件。

4月21日,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兴通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现场,工人正加紧进行钢结构主体施工。记者陶维明 摄

  审视昌吉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链条短、分布散、附加值偏低等瓶颈,制约着整体竞争力提升。

  在此背景下,昌吉国家高新区正充分发挥集聚优势,以先行先试的锐气,全力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四链”工程,旨在显著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与核心竞争力。

  数据显示,通过持续推进产业绿色转型,2024年昌吉国家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比已降至近50%,新能源新材料、输变电等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47.57%。绿色发展正成为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力量,也为破解新疆“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中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瓶颈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链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生态圈

  当前,面对科技创新战略地位空前提升的新阶段,高新区亟需重新锚定坐标:如何以更高能级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圈,扛起引领高新技术产业突破发展的时代重任?

新疆云图水溶肥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内,年产10万吨的水溶复合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记者李柏林 摄‍

  站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节点,昌吉国家高新区锚定“高”与“新”的发展定位,围绕输变电、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9大重点产业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能级跃升。目前,园区项目库已从年初计划的61个更新至129个,形成了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在存量延链方面,三大传统产业正焕发新活力:

  ——输变电产业以特变电工为龙头,已培育引进13家链上企业,2024年产值达25.57亿元。随着5个新项目投产,2025年产业链企业将增至18家,产值突破38亿元,向“十五五”期间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化工产业链以蓝山屯河47万吨聚酯产能为基础,引进和培育关联企业14家,加速布局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绿色航油、煤矸石综合处理等前沿领域。新项目落地后,2025年产业链产值将达到23亿元,2030年突破50亿元大关。

  ——建材产业链则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老树开新花”,45家规模以上建材行业企业形成覆盖七大品类的区域建材产业高地,2025年产值将达22亿元。

  在增量建链方面,六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光伏、风电、储能协同发展格局,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0亿元;铝下游产业重点推进5个加工项目,产能将从15万吨提升至30万吨,并向太空舱材料等高端领域延伸;作为西北唯一国家级航空飞行营地,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无人机制造+飞行服务+场景应用”全链条,云圣智能工业无人机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万架产能;依托绿色蒸汽资源,生物产业链2025年产值将达30亿元,走出“绿色能源+生物制造”的特色发展路径;科技旅游消费链通过开放低空应用、道路应用、闲置会展中心、公园空间四大应用场景,构建起“电商+物流+贸易”综合服务平台;进出口贸易产业链蓬勃发展,“昌吉州高新区企业联合会奇姆肯特海外仓”“中哈(奇姆肯特)产业园区”在哈萨克斯坦挂牌开园,昌吉国家高新区进出口额从2023年的1600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7000万美元,今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额完成4722万美元,同比增长47.6%

  创新生态: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昌吉高新区围绕昌吉州党委确定的“优先发展区”功能定位,正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打造昌吉州工业经济“前沿阵地”,加快建设具有全疆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里集聚了2100余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各类创新平台40个。

6月11日,在位于新疆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在生产线上加工出口哈萨克斯坦的铝型材。记者何龙 摄

  在新疆新铝铝业的数字化车间,全疆首条高端家装门窗生产线正式投产,企业产品矩阵扩展至2000余种,预计年产值将突破4亿元。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5%的研发投入强度,建成3个自治区级研发平台,其75系断桥隔热型材获得新疆首个建筑节能认证,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注脚。

  昌吉国家高新区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设立5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2024年撬动企业研发投入9.6亿元;7000万元“两区”科技奖补资金培育出1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5年1亿元创新投入计划将带动研发费用增长10%以上。山东大学新疆研究院的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取得突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2亿元。

  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总投资19.5亿元的铁路专用线即将开工,300万方再生水工程、220kV变电站等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水电路热气”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每月举办的“园区说事”活动,今年已解决企业诉求45条,实现从“管理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变。

  “我们正实施‘一五一十’战略,以五大链条建设和十大重点项目为牵引,在低空经济、生物科技等新赛道全面发力。”昌吉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吕养旭表示,随着全疆首个空地一体无人机智慧园区建成、无人驾驶小巴试运行,这座丝路新城正以“高”的站位、“新”的动能,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高新答卷。

3月20日,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化无人驾驶小巴行驶在道路上。记者何龙 摄

  从戈壁荒滩到产业新城,昌吉国家高新区的蜕变,正是中国西部高新区探索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为昌吉州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