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骅
近日,为期7天的昌吉州2025年中小学生(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落下帷幕。当70支代表队的1048名运动员在绿茵场划出一道道灵动的弧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精彩的比赛,更是中国足球未来的希望在昌吉大地蓬勃生长。然而,从“一时热闹”到“长远繁荣”,从“局部亮点”到“全域开花”,托起少年足球梦,仍需以破局之勇、革新之智,在政策、场地、师资等维度持续发力。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决定青少年足球发展成色的关键一程。《昌吉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为足球事业锚定了方向,但在执行中,“上热中温下冷”的温差依然存在。在偏远乡镇的校园里,政策中的资源因缺乏细化路径而难以落地生根。这要求相关部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建立政策落实督查清单,根据不同区域、学校的实际需求,制定“一校一策”实施方案,让每一项政策都能化作滋养足球幼苗的甘霖,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在绿茵场上的延伸。
场地设施的均衡布局,是托起少年足球梦的坚实底座。全州137块足球场地,看似数量可观,实则问题不少——城区操场热闹非凡,偏远学校的孩子们却只能在尘土飞扬的空地上“踢野球”;部分老旧场地裂缝纵横,存在安全隐患。破解这一困局,需创新“政府+社会”共建模式,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向薄弱地区倾斜,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吸引企业认领场地建设项目,打造“15分钟足球活动圈”。同时,建立场地智能管理平台,实现课余时段公共场地预约共享,让每一寸绿茵都能承载少年们的奔跑与欢笑。
师资队伍的提质扩容,是点燃足球热情的核心引擎。专业教练短缺与现有师资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如同两块巨石横亘在教学质量提升的道路上。一个优秀的足球教练,不仅能传授专业的踢球技巧,更能在训练中注入拼搏精神与团队意识。为此,需打出“内培外引”组合拳,对内与体育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输送教师“回炉深造”;对外以优厚待遇吸引退役球员、职业教练扎根校园。此外,搭建“线上+线下”培训平台,邀请足球名宿开设云端课堂,组织教师赴足球强市观摩学习,让前沿的训练理念跨越地域界限,点亮每一堂足球课。
青少年足球,肩负着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推动昌吉州青少年足球迈向新高度,需要党委政府扛起主责、学校守好阵地、社会凝聚合力。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接续奋斗,方能让昌吉的足球少年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中国足球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