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县:万亩田畴“绿”满仓
发布时间:2025.08.25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盛夏的奇台,麦浪翻涌化作一片金色海洋。

小麦攻关科学试验田。

现代化机械进行收割作业。

  本报通讯员  靳春燕 苗立

  又是一年丰收季,麦浪滚滚穗飘香。走进奇台县乡村麦田,麦浪翻涌化作一片金色海洋。无人机掠过田野上空,将采集数据传回“农业大脑”。老农蹲在田埂上,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划,田间的数据便在云端流转,墒情、肥力、长势,尽在眼前。在明净的车间里,天山雪水与优质面粉相拥成团,各类营养元素在擀制的面皮里融合共生……传统的面食加工技艺,如今在现代化工厂里大放光彩,一袋袋筋道的奇台面粉通过物流送到千里之外的餐桌上。从麦穗到面条,这条绿色产业链串起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方水土的发展脉络。

  破茧:一场农业的绿色觉醒

  奇台是全国知名的粮食生产百强县,是全国优质小麦之乡。当传统农业遭遇发展瓶颈时,“粮食状元”率先觉醒,奇台县果断提出“绿色、可持续,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一场以“绿色有机”为核心的农业革命,悄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从顶层设计的《奇台县种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到落地的三级监管网格,奇台县用制度创新为绿色转型保驾护航,让“金色粮仓”披上“绿色新装”,向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典范的目标稳步前行。

  筑基:让土地“聪明”起来

  步入奇台田野,水渠如织,道路通达,尽显现代农业之美。走进奇台农田,会“思考”的田野令人惊叹:滴灌系统像毛细血管般精准供水、智能农机在北斗导航下有序作业。这里的小麦会“算账”——7.77亿元打造的57.35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3200万立方米,并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飙升至99.26%。小麦、玉米更是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种地就像操作智能手机一样简单。”奇台县乔仁乡副乡长喻呈钊笑着说,农民们通过手机APP上的农田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巡查作物长势,真正实现了“指尖种田”。

  奇台县的生态账本很特别:建成14个化肥农药减量核心示范区,全县化肥利用率达43%、秸秆利用率达98.05%、残膜回收率达87.3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6.66%……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减肥增效”的科技套餐,是“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写满了创新与实效。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种粮大户冯汝刚说:“地膜回收能换钱,秸秆加工成饲料,连粪污都有了用途。”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奇台县在守护大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变:田野里的“最强大脑”

  18个科研平台、13家院所农科专家、10万亩智慧农田……奇台县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通过实施科技项目、选育优质新品种,奇台小麦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种田。”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民高琦指着田间的传感器说。

  当“绿色”遇上“智慧”,农业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奇台的农业发展告诉我们:最酷的田园,不在诗意想象中,而在科技与生态碰撞的火花里。

  蝶变: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奇台面粉”又添新元素——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追溯小麦从种植到加工的“绿色足迹”。新粮华麦、金都面粉等8家面粉加工企业,研发出牛肉面粉、打馕粉、饺子粉、拉条子粉等系列专用粉。根据疆内外客户需求,厂家设计了不同规格的包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依托优质小麦原料,“腰站子”品牌有机面粉和手工挂面在市场上日益走俏,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新疆丰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强自豪地说:“腰站子面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在带着‘身份证’走四方。”

  和谐: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科技之冬”培训、“新农人”培养计划,奇台县让绿色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农民不再靠天吃饭,而是用科技与自然对话,用智慧与土地共舞。东湾镇中渠村村民潘进武说:“以前觉得环保是负担,现在明白这就是‘绿色银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带着手机下地,成为新时代的“数字农人”,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的家园。

  发展:绿色没有终点站

  “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呼吸到绿色的空气,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奇台经验’。”奇台县委副书记、县长方俊申的话掷地有声,道出了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不争花色争碧色,万亩田畴“绿”满仓。站在“绿色3.0”的新起点,奇台县正以“生态优先”为墨,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株麦穗都在讲述着绿色传奇,这或许就是未来农业该有的模样。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奇台县:万亩田畴“绿”满仓
发布日期: 2025-08-25 11:35:06 来源:昌吉日报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盛夏的奇台,麦浪翻涌化作一片金色海洋。

小麦攻关科学试验田。

现代化机械进行收割作业。

  本报通讯员  靳春燕 苗立

  又是一年丰收季,麦浪滚滚穗飘香。走进奇台县乡村麦田,麦浪翻涌化作一片金色海洋。无人机掠过田野上空,将采集数据传回“农业大脑”。老农蹲在田埂上,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划,田间的数据便在云端流转,墒情、肥力、长势,尽在眼前。在明净的车间里,天山雪水与优质面粉相拥成团,各类营养元素在擀制的面皮里融合共生……传统的面食加工技艺,如今在现代化工厂里大放光彩,一袋袋筋道的奇台面粉通过物流送到千里之外的餐桌上。从麦穗到面条,这条绿色产业链串起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方水土的发展脉络。

  破茧:一场农业的绿色觉醒

  奇台是全国知名的粮食生产百强县,是全国优质小麦之乡。当传统农业遭遇发展瓶颈时,“粮食状元”率先觉醒,奇台县果断提出“绿色、可持续,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一场以“绿色有机”为核心的农业革命,悄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从顶层设计的《奇台县种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到落地的三级监管网格,奇台县用制度创新为绿色转型保驾护航,让“金色粮仓”披上“绿色新装”,向着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典范的目标稳步前行。

  筑基:让土地“聪明”起来

  步入奇台田野,水渠如织,道路通达,尽显现代农业之美。走进奇台农田,会“思考”的田野令人惊叹:滴灌系统像毛细血管般精准供水、智能农机在北斗导航下有序作业。这里的小麦会“算账”——7.77亿元打造的57.35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3200万立方米,并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飙升至99.26%。小麦、玉米更是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种地就像操作智能手机一样简单。”奇台县乔仁乡副乡长喻呈钊笑着说,农民们通过手机APP上的农田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巡查作物长势,真正实现了“指尖种田”。

  奇台县的生态账本很特别:建成14个化肥农药减量核心示范区,全县化肥利用率达43%、秸秆利用率达98.05%、残膜回收率达87.3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6.66%……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减肥增效”的科技套餐,是“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写满了创新与实效。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种粮大户冯汝刚说:“地膜回收能换钱,秸秆加工成饲料,连粪污都有了用途。”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奇台县在守护大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变:田野里的“最强大脑”

  18个科研平台、13家院所农科专家、10万亩智慧农田……奇台县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通过实施科技项目、选育优质新品种,奇台小麦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种田。”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民高琦指着田间的传感器说。

  当“绿色”遇上“智慧”,农业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奇台的农业发展告诉我们:最酷的田园,不在诗意想象中,而在科技与生态碰撞的火花里。

  蝶变: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奇台面粉”又添新元素——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即可追溯小麦从种植到加工的“绿色足迹”。新粮华麦、金都面粉等8家面粉加工企业,研发出牛肉面粉、打馕粉、饺子粉、拉条子粉等系列专用粉。根据疆内外客户需求,厂家设计了不同规格的包装,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依托优质小麦原料,“腰站子”品牌有机面粉和手工挂面在市场上日益走俏,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新疆丰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强自豪地说:“腰站子面粉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现在带着‘身份证’走四方。”

  和谐: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科技之冬”培训、“新农人”培养计划,奇台县让绿色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农民不再靠天吃饭,而是用科技与自然对话,用智慧与土地共舞。东湾镇中渠村村民潘进武说:“以前觉得环保是负担,现在明白这就是‘绿色银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带着手机下地,成为新时代的“数字农人”,共同守护着这片绿色的家园。

  发展:绿色没有终点站

  “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呼吸到绿色的空气,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奇台经验’。”奇台县委副书记、县长方俊申的话掷地有声,道出了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不争花色争碧色,万亩田畴“绿”满仓。站在“绿色3.0”的新起点,奇台县正以“生态优先”为墨,续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株麦穗都在讲述着绿色传奇,这或许就是未来农业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