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文化润疆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昌吉州政协界别协商会议发言摘登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婷整理
7月25日,昌吉州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贯彻昌吉州党委常委会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议题开展协商议政。昌吉州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和民主党派社团委员会、昌吉州政协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委员通过现场发言和书面发言作大会发言。现将有关“议政与建言”内容进行摘登。
自治州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和民主党派社团委员会:昌吉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67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昌吉州在非遗传承机制、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优势品牌不强、产业低端、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需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举措来破解。对“重保护、轻开发”“重技艺传承、轻产业发展”的状况,全社会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不浓,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如西王母神话传说、奇台梅花刀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的已年过80岁,能起骨干作用的、有较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匮乏,县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建设虚化等问题,建议:结合实际编制好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五五”规划;由政府牵头,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构建“统一指挥、分级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振兴计划,创新“双师认证”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兼任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导师,设立“30岁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孵化营”,重点培养90后手艺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从“虚职”转向“实责”。
针对昌吉州一些非遗主要为艺人手工制作且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世代相传,生产效率不高,缺乏规模化协作平台,无法承接大额订单,产品低溢价与渠道单一,缺乏现代营销手段和多元化销售网络,提炼昌吉特色不足,没有优势品牌破圈突围的问题,建议:推动非遗工坊向现代企业转型,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遗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鼓励文旅投参与产业开发,建设产业孵化园,集中提供设计、生产、质检、物流服务,降低小作坊运营成本。打造“高溢价+多元变现”增收体系,重构销售渠道,提炼昌吉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以“昌吉好物”品牌建设为中心,发挥名人效应、联名IP寻求破圈,借“援疆品牌”打入东部市场。
针对昌吉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化利用缺乏创新元素和现代科技的应用,非遗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研学体验等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建议:以数字科技激活非遗基因,可构建昌吉州非遗基因库,对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非遗数字确权。深化“非遗+生活场景”融合,将非遗融入城市肌理,提升可见度、可参与度。探索非遗与文旅、教育、现代农业、现代商业、医药、体育等跨界融合。
针对昌吉州一些基层非遗资源质量不高、阵地不健全、内容供给非群众所需等问题,建议:在社区设立非遗工作坊,打造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非遗技艺培训的微平台,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壮大。以“线下+线上”畅通直达基层渠道,让优质文化资源通过更多途径直达千家万户。以“问需+问效”构建需求反馈机制,解决“要不要”的问题,为基层提供更多“解渴提神”的精神食粮。
州政协委员、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翱:建议州县两级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鼓励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队伍。同时,不断完善昌吉州非遗保护工作办法规定,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评估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提升昌吉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的优秀作品或优秀传播团体设立奖项,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与区州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非遗培训基地,搭建非遗展示平台,让以往在场馆内、展柜里的文化艺术走进百姓的“朋友圈”,增强各族群众沉浸式文化体验,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消费期待与对“烟火气”的文化期望。发挥思政课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深入挖掘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等价值观念。开展德育类教学,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建议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玛纳斯县政协委员、县政协教文卫体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刘春艳:建议各级政府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责任意识,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制定专项保护发展规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序开展提供遵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系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部门沟通。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利用融媒体平台、文旅抖音官方账号等载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费投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建立合理的预算增长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宣传展示展览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积极探索“以遗养遗”路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碧玉产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厅)建设项目纳入县“十五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点相串联,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文化价值和商品价值,开发以玛纳斯碧玉雕刻、哈萨克刺绣、剪纸等为元素,具有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州政协委员、农工党昌吉市委会委员、昌吉州检验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罗燕:建议挖掘非遗特色,助力旅游开发。做好可培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挖掘工作,相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跨区域联合开发规划,避免单打独斗,打破行政区隔对非遗整体的拆解,以非遗整体形象的呈现塑造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圈。要开展多样的非遗传承活动,扩大其在文化旅游中的影响力。坚守非遗保护底线,讲好景观故事。非遗开发不应突破边界,要守住原真性的底线。非遗活态空间的开发应盘活非遗资源。活态文化空间是非遗保持传承活力的关键。要将成片老民居形成的活态空间纳入非遗家底。同时,要探索建立州级非遗数字化平台,实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订单、知识产权“一网统管”,并与智慧旅游平台对接。实施“青年非遗工匠”计划,把非遗课程纳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学分体系,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学徒生活补贴和创业贷款,为非遗与旅游长期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州政协委员、新疆新辉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翠艳:基于“文化润疆”治疆方略的实施要求,对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建议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州级“文化润疆”重点项目库,通过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提升场馆数字化水平与公共服务能力,构建“智慧博物馆”服务体系。二是深化协同创新,构建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与国有博物馆建立“人才共育、资源共用、成果共享”合作机制,重点提升文物修复、展览策划等专业能力,打造专业化运营团队。三是整合文旅资源,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昌吉市文旅融合产业建设,设计“红色记忆+生态观光+民族团结”主题线路,开发沉浸式思政课程、研学体验项目,形成“参观+教育+旅游”的产业闭环。四是拓展教育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议将博物馆纳入全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青少年“第二课堂”实践基地。通过开发AR互动展陈、红色故事巡演等创新形式,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州政协委员、新疆温暖十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龚铭:针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方式较为传统,多为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传承范围相对狭窄的问题,建议建立多元化的非遗人才培养机制,除传统传承方式外,加强与职业院校、高校合作,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非遗人才。设立非遗传承奖学金,鼓励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同时,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其传承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非遗宣传推广渠道较为单一,宣传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未能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不高,未能形成良好的保护传承氛围问题,建议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短视频、直播等,制作高质量的非遗主题短视频,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和传承故事,吸引大众关注。举办线上非遗展览、比赛等活动,增加大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结合昌吉州旅游资源,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和产品。将非遗宣传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提升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州政协委员、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州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李功业(书面):建议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将非遗传习工作与公共文化、职业教育、乡村全面振兴等密切结合,持续开展“非遗入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助乡村”等活动,利用援疆资源搭建非遗展示、交流、融合桥梁,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坚持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注重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坚持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AI、XR/VR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为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探索“非遗+文旅”传承保护模式,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将非遗嵌入文旅产业链,推出一批体验性、互动性强的非遗与旅游融合业态产品,通过“非遗+”科普、研学、旅游等多种方式,充分释放其内生活力。
州政协委员、州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新恒(书面):建议继续加大对各级名录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确认和命名的力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字资源库。制定调整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及管理办法,开展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弘扬特色文化和传承传统技艺方面的突出作用。重视和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状态,保障他们的现实需要。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考核细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进行考评。通过评奖、评优和预警、退出等形式奖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扩大非遗保护传承规模,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精心打造非遗品牌,加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推出一批精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一批非遗主题研学体验点,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推进非遗进景区,开展非遗进民宿,打造非遗示范点,促进非遗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对各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鼓励预算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采购非遗相关产品和服务。发挥新媒体传播作用,丰富传播形式,扩大非遗保护覆盖面,加强对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