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法治基础
发布时间:2025.08.05 来源:昌吉州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基础的检察实践,是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检察工作总目标、总阀门,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中,通过有效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指控犯罪、严惩犯罪,扎实深入细致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各族群众认清“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只有各民族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共同建设好共有的美好家园,才能共同过上好日子,才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去极端化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宗教极端歪曲祖国历史和民族发展史,编造民族产生、发展历史和宗教演变史,极力阻挠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敌人。因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其本质与危害,主动与其划清界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在法治进校园中开展去极端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心灵深处,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法治六进等活动,发挥好驻村工作队作用,向人民群众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意义、现实意义,共同构建情感相依、文化相融、生活相助的家园。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践行检察为民宗旨,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树立法治思维,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以法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创新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效,可知可感。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公元75年,驻守东汉疏勒城的耿恭为守卫疆土,与占绝对优势的匈奴血战不退,“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不为大汉羞”,与当年奋战在西域的将士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那些和呼图壁县五工台烽火台一道矗立在各处的烽燧,保卫了西北边疆的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成为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见证。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相会的故事,与北庭西大寺的佛像遗存一起,印证了新疆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唐朝墩古城发现的唐代佛寺遗址、景教寺院遗址、大面积景教壁画遗存和罗马风格公共浴场遗址,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实证。在纪晓岚“北庭故堞人犹识,赖有残碑记大唐”,丘处机“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中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雄浑、阳刚、血性之气,共同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网站支持IPv6
当前页面:首页 »  要闻动态 »  昌吉要闻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法治基础
发布日期: 2025-08-05 13:05:32 来源:昌吉州人民检察院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 分享: 微信 微博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基础的检察实践,是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地区检察工作的重要内容。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检察工作总目标、总阀门,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刑罚执行监督工作中,通过有效地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指控犯罪、严惩犯罪,扎实深入细致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让各族群众认清“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只有各民族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共同建设好共有的美好家园,才能共同过上好日子,才能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去极端化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宗教极端歪曲祖国历史和民族发展史,编造民族产生、发展历史和宗教演变史,极力阻挠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敌人。因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清其本质与危害,主动与其划清界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在法治进校园中开展去极端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埋进孩子心灵深处,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法治六进等活动,发挥好驻村工作队作用,向人民群众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意义、现实意义,共同构建情感相依、文化相融、生活相助的家园。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践行检察为民宗旨,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树立法治思维,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以法治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昌吉州人民检察院创新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效,可知可感。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公元75年,驻守东汉疏勒城的耿恭为守卫疆土,与占绝对优势的匈奴血战不退,“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不为大汉羞”,与当年奋战在西域的将士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那些和呼图壁县五工台烽火台一道矗立在各处的烽燧,保卫了西北边疆的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成为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见证。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相会的故事,与北庭西大寺的佛像遗存一起,印证了新疆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唐朝墩古城发现的唐代佛寺遗址、景教寺院遗址、大面积景教壁画遗存和罗马风格公共浴场遗址,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灿烂中华文化的实证。在纪晓岚“北庭故堞人犹识,赖有残碑记大唐”,丘处机“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中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雄浑、阳刚、血性之气,共同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